臺灣太陽光電的科研發展是在走自己的路?或只是引領潮流/隨波逐流?
2025臺灣再生能源佔比要達到20%,其中以太陽光電發電量佔比最高,然而國內光電協會(PIDA)亦公布臺灣2017的太陽能電池產量位居全球第二,但產值卻大幅衰退18%,顯見臺灣在太陽光電科研成果上所佔優勢已然消失,面臨中國等其他國家的競爭,臺灣必須在技術上重掌優勢方能支援國內光電產業及能源政策的穩定發展。2018年12月10日的政策簡訊已先針對臺灣的太陽光電及風能之科研發展有一綜觀的探討與批判。下面將進一步區分子領域來觀察臺灣在太陽光電領域的科研發展究竟是獨步全球在走自己的路,還是同步於全球趨勢但引領潮流亦或僅是隨波逐流。
從下圖的太陽光電子領域的論文數與專利數來觀察臺灣與全球相對表現,在論文表現上「矽太陽能電池」及「化合物半導體太陽能電池」都是國內外一致件數較多的子領域,但臺灣在「矽太陽能電池」已呈現近年明顯下降。至於專利數的表現則是臺灣與全球均未如論文明顯集中在少數子領域的研發,但以「矽太陽能電池」、「化合物半導體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專利數較多,然而臺灣卻在2016年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併聯發電應用」、「太陽能發電廠電源管理」、「最大功率點追蹤系統」等子領域的專利件數明顯下降。整體言之,臺灣在太陽光電的各子領域佔比表現均和全球接近,可見臺灣的科研發展與全球同步,但件數下降的趨勢與全球不同則代表尚有其他國家的科研成果仍積極產出,因此僅代表臺灣的太陽光電科研發展在這些領域並非引領潮流的角色。儘管如此,在面臨中國等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下,仍未能觀察到臺灣針對太陽光電下世代新技術研發成果形成主流的蛛絲馬跡,這才是國內各界需要重視的警訊。